2025年3月20日,在這第13個國際幸福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幸福,追求幸福。
這是因為,從2013年3月20日第一個國際幸福日,我們就注意到,心理學家們認為:未來“幸福感偏低”,將取代饑餓和疾病,成為威脅新新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
13年來,很多人已經從一開始對幸福議題的不以為意,到今天,開始重視和培養幸福的能力!
聯合國國際幸福日決議中提到:要想增進人類的福祉,首先要消除導致不幸的因素。
近年來,心理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現象,在各種來自于社會、家庭和工作場所中的不幸事件中,源于不良情緒的占比越來越大。事實上,隨著AI時代的到來,情緒是為數不多的,人類獨有,而AI無法替代的優勢。而是否能省察情緒,分辨情緒,讀懂情緒,將會是AI時代,人類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而 “化消極情緒為積極優勢”“以積極情緒創建幸福生活”“用道德情緒鑄就意義人生”的能力,是人類決勝AI時代的基本能力。(《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彭凱平)
省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工作和學業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說,對于情緒,如果只能說出“憤怒,焦慮,恐懼,快樂……”這樣四五個情緒,那么,我們的認知是遠遠不足以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情緒問題的。
如果一個人能清晰地了解25個以上的情緒詞匯,具有辨別這些情緒的能力,學會處理這些情緒問題的科學方法,那么,他就有了一些省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避免因為情緒而導致不幸的能力。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1) 人類先有情緒,后有認知。
(2) 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是由情緒推動的。
因此,對于那些正在努力提升認知的人們,我們要提醒他們,為了美好的明天,幸福的未來,一定要注意,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曾經有一位母親,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兒女,都考上了名校,家庭幸福美滿,可是,卻在學業有成之后,兒女不幸因為抑郁癥先后離世。這位母親博覽群書,經常和兒女討論深奧的哲學、地理、歷史等書籍,看到孩子少年有成,思維睿智,母親很欣慰,也很幸福。但是,他們沒有構建省察情緒的習慣和思維模式。
人們過于專心提升認知,忙于積累知識,卻沒有省察那些讓一個人“幸福感偏低”的、嚴重影響其生存的情緒狀態。而聯合國設立國際幸福日,就是想提醒每個人,未來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大危機,不再是饑餓和疾病,而是——幸福感偏低。具體來說,就是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功課,不再是準備食物和工作學習,而是覺察情緒,在初始學習階段,尤其要學會覺察那些隱藏在工作繁忙、學業緊張背后的“自卑、憂郁、羞怯、失望……”(源自《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的消極情緒分類)。
這位原本很幸福的母親,如果她在每天和孩子聊各種知識點、進行睿智的思辨的時候,能覺察孩子們的情緒,那么,她就可以實現持久幸福了。
(選自:《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來自內心深處的福流》目錄,彭凱平著)
獎勵善良,培養溫暖社會的良好情緒
幾年前,一位高校工作的明老師給我講了她因善良被獎勵的經歷。有一次,她出差時剛上飛機,就看到另一個通道有一位乘務員和一位旅客一直在講話,持續了幾分鐘后,這位老師推測一定是乘務員想說服旅客同意調換座位,而這位旅客顯然不愿意。于是,她走過去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并告訴乘務員自己是單獨一個人出差,可以配合調換到任何一個座位。正在發愁的乘務員沒想到“救星”自己送上門來,高興極了。原來是一對帶著小雙胞胎的夫婦,需要四個人坐在一起,這樣就必須有一個乘客調換座位。為此,明老師被安排到了一個三座椅的中間位置,兩邊是兩個體型巨大的肥胖男乘客,明老師不禁暗暗叫苦,這樣坐十幾個小時飛機,也是不容易啊,不過有省察情緒習慣的她,馬上對自己的情緒進行了評估,迅速找到調整情緒的科學策略,告訴自己,這是自己選擇要做好事,于是,明老師很快就恢復了自己在做好事的快樂情緒。
飛機即將起飛的時候,乘務員特別過來一再感謝,為了不讓乘務員有壓力,明老師高高興興地表示,自己坐著很舒服。
當飛機升到平流層的時候,乘務長來到明老師的座位旁,邀請明老師隨他去換一個座位,社恐的明老師表示不用這么客氣,可是乘務長堅持要給明老師換座位。于是,明老師滿臉通紅地跟著乘務長從經濟艙來到了公務艙,乘務長親自給明老師端上了不銹鋼餐具的公務艙午餐。就這樣,明老師因為善良被獎勵了平生第一次乘公務艙的經歷!
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很震動,從此以后,再遇到滴滴司機耐心多等了我幾分鐘;在交通堵塞的時候,司機想盡辦法尋找最快路徑;快遞被送錯地址,收到的人送還給我這類事情時,我都會給對方發紅包或送禮物致謝,努力像明老師遇到的乘務長一樣,去獎勵每一個“不因善小而不為”的好心人。
這樣一舉兩得,不僅培養了自己的感恩情緒(源自《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的道德情緒分類),也鼓勵了他人的善良情緒(源自《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的積極情緒分類)。
我希望這個故事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有益于社會上更多的人顯化他們本來就有的這兩種美好情緒。
創建提升幸福感的情緒
有些人總是能在別人眼中苦難的生活中,找到照亮自己人生的幸福之光,另一些人卻恰恰相反,總是讓歲月靜好的生活,變成了人生角斗場。
一位女作家,獨自照顧母親和公公30年,臉上卻看不到絲毫滄桑,總是一幅被滿滿的幸福包裹的樣子。她會興致勃勃地談論母親有趣的事情,笑得特別開心,笑完又說起公公這個人特別安靜,安靜是病臥在床的公公能活到104歲的秘訣。
這位女作家能在別人不敢觸碰的艱難生活里,創建了他人眼里根本不存在的幽默,快樂,平靜的情緒(源自《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的積極情緒分類),讓自己和兩位至親老人幸福地度過了漫漫30年,實現了被赫拉利稱為奢侈品的持久幸福(源自《未來簡史》,赫拉利)。
“憑空”創建積極情緒的同時,我們也要覺察那些“憑空”創造消極情緒的人,他們往往對各種人和事抱有復雜多樣的對立情緒(源自《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的消極情緒分類),習慣性地制造被傷害的感覺,并將這種情緒投射到社會、家庭和工作中,從而引發各種沖突,打破親友和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不過,人類向來有著未雨綢繆的智慧。只要我們盡早通過學習讀懂情緒,及時察覺破壞性情緒的端倪,在心頭怒火燃起之前,借助認知重評的思維重塑,腸道菌群的情緒調控;AI情感計算的心理預警,神經可塑性訓練的情緒免疫——這些前沿心理學研究成果和AI科技,為人們編織成新時代的情緒防護網。
站在文明進化的臨界點,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幸福的本質。幸福不再是幻想,而是每個人都將踐行的認知革命。
希望這篇國際幸福日的紀念文章,能夠提醒每一位遨游在知識海洋中的學子,沉浸在終身學習知識的職場精英,都能意識到,這些事實和知識的學習,大多將被AI替代,而看似遠不如科學知識,歷史記憶,地理常識……的掌握和理解重要的,關于情緒的學習,才是AI無法替代的,獨屬于人類的優勢品格。建立在讀懂情緒基礎上的優勢品格,是未來人類通向幸福的必經之路!
《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來自內心深處的福流》:這是清華大學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獎教授送給中國人的情緒生活指南。面世后入選2024中國好書5月榜,2024央視《讀書》精選年度好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年度好書,新華薦書第24期推薦,2024第4期京華好書榜,清華大學出版社年度好書等權威榜單?;谇榫w心理學對于改善個人和親友們生活質量的巨大潛力與必要作用,本書作者彭凱平教授通過對各種情緒困惑案例的觀察、研究與分析,展示了尋找消極情緒的積極意義的策略和方法,指導讀者認知自我情緒,幫助父母們讀懂孩子們的心聲,幫助個人有效應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影響深遠的生活情緒的挑戰,將“情緒負債”轉化為“情緒資源”,進而改善生活質量,感受來自內心深處的福流,成就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 彭凱平.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來自內心深處的福流[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4.
[2] 【[德]庫爾特·勒溫 著 拓撲心理學原理[M]. 高覺敷 譯. 北京:商務出版社, 2004.
[3] 【美】瑪麗·海倫·愛莫迪諾-楊. 情緒、學習與腦[M]. 周頻 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
[4] 【美】利昂﹒費斯汀格. 認知失調理論[M]. 鄭全全 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5] 周頻. 讀懂情緒:傾聽身體的聲音[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5.